東北亞與東南亞區域間之經貿合作

李佩珊
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

東北亞與東南亞間的區域經貿合作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有了長足的發展,綜觀其動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因素:第一,金融風暴中受害的東南亞國家產生對於國際貨幣基金會的紓困方案不滿,醞釀出發展區域自主性的紓困與融資機制的合作意識。第二,中國大陸恰在此時堅守人民幣,扮演支撐區域貨幣與金融穩定的領導者角色,在危機後締結一系列中國與東協國家間的雙邊換匯協定,開啟了中國與東南亞間金融合作的契機。第三,藉由簽署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協定,使得東協加一與東協加三成為區域間的合作架構平台,東北亞三國(中日韓)與東南亞國協成為互免關稅的自由貿易區,對於強化貿易連結、投資促進、以及市場整合都有強力的激勵效果。


若觀察這十多年來兩個次區域間的經貿合作,可以發現以下若干特質:第一,由於東北亞三國之間存在複雜的歷史糾結與政治分歧,東北亞始終很難型塑具有一體性的區域意識,日本自詡為東亞最先進的現代國家,為東亞雁行發展梯隊的領航者;南韓雖已進入OECD俱樂部,卻始終以日本為經濟競爭的假想敵,以技術自主研發與上中下游供應鏈體系的完整性自我鞭策;中國大陸則是後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大國,乃以區域強權之姿擘劃以中國為中心的區域體系。這三國間欠缺推動東北亞區域經貿整合的主客觀條件,但是仰賴東協為中心的整合平台,卻促使中日韓三國得以融合於東協加三與東協加六的區域經濟體中。

第二,至於東南亞的區域整合又自有一番獨特的動力。東協的整合經驗是在矛盾中尋求團結,似乎總在彼此凝聚共識、暢談願景與擘畫藍圖中。但是,另一方面,四十多年來東協卻展現高度的韌性與團結,並因應不同的外在挑戰而賦予東協新的面貌。東協似乎總能在區域內各強權間變動的權力邏輯下找到自己的定位,使得以東協為平台的東協區域論壇〈ASEAN Regional Forum, ARF〉、東協加三〈ASEAN Plus Three, APT〉與東亞峰會〈East Asian Summit, EAS〉,成為當前亞洲重要的區域合作場域。更為重要的發展是2015年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的成形,標誌著東南亞區域一體化的里程碑,AEC是一個開放、對外導向、具包容性與市場驅動(market-driven)的整合行動,意圖與全球市場更緊密接軌。AEC致力於簡化與整合各國的關稅規則,設立東協單一窗口,建立共同有效的優惠關稅 (Common Effective Preferential Tariffs, CEPT),去除彼此間的貿易與非貿易壁壘,策略性的選擇十二個優先部門(包括木製品、汽車、橡膠製品、紡織與成衣、農業產品、漁業產品、電器製品、東協e化、醫療業、航空業與旅遊業)的快速整合,透過專業人才的相互承認協定(Mutual Recognition Agreements, MRAs),促進專業人才〈主要針對建築、會計、醫療與牙醫等領域〉與技術勞工的自由移動,並對各國的標準與法規進行齊一化,最終目標在於促進貨物、服務、投資與人員的自由流動。在資本流通上,逐年提高東協各國外資的投資上限,特別著力於服務業貿易的自由化上,在東協投資區域架構協定(the Framework Agreement on the ASEAN Investment Area, AIA)與東協投資保證協定(ASEAN Investment Guarantee Agreement, IGA)之下,最終所有的產業都將開放給共同體成員國投資,並給予國民待遇,這些作法是為了建構東協一體的投資區域,不但加速成員國間的資本流動,也有利於吸引外來投資,與跨國企業的產業互補發展,為區域產業聚落與生產網絡催生。

第三,東協經濟共同體的進程意味著東協企圖在東北亞國家主導的區域合作下,希望加速東協內部的整合步調,以維持東協的團結與自主性。東協經濟一體化的計畫勢必增加東北亞的中國、日本與南韓競相投入東南亞的卡位戰。日本近年來陸續將其位於中國大陸的投資計畫轉移到東南亞與印度,在集體自衛權解禁後,日本軍需工業的出口與零組件生產也尋求與越南等國的合作。中國大陸在國內經濟轉型下,也有將部分企業外移至東南亞國家的產業鏈佈局。台灣在政權輪替後打出新南向的區域政策,從分散對於單一市場的依賴而言,東南亞確實是值得長期經營的廣大市場,唯如何打造與國內五大創新產業接軌的對外經濟戰略,仍有待整體性的規劃。

最後,原本預計於年底完成的RCEP,為銜接東北亞與東南亞政府間合作的區域貿易協定,由於美國主導的TPP的搶先完成而倍感壓力。由於RCEP乃立基於五個既有的東協加一自貿協定之上,必須調和原本互有差異的關稅分類、減讓幅度與時程不一,以及分歧的原產定規則,加上又得兼顧針對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差別待遇,避免嚴格的互惠要求,比起TPP的一次到位,談判顯得費力。困難之二在於日本在TPP談判完成後,在RCEP談判中主張應以TPP的高標準為標竿,成為RCEP的新變數。更重要的挑戰似乎來自於中國大陸與日本的東海領土爭端以及與越南、菲律賓的南海爭議,使得中國與東協關係面臨微妙的壓力。越南、馬來西亞、汶萊與新加坡已先加入TPP,是否將影響他們對於RCEP的立場也有待觀察。(責任編輯:羅文瑾)

日期:105年6月20日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編者補充閱讀資料:

1. 「台商不看好新南向 黃志芳:兩岸可在東協合作」,中國時報,民國105年6月16日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616002760-260407
2. 「兩岸合作新南向 藍委質疑可行性」,中國時報,民國105年6月17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617000910-260302
3. 「法廣FRI - 南海爭端:東協宣布撤回聯合聲明」,蘋果日報,民國105年6月15日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615/886004/
4. 「王毅:南海問題不應影響東協友好合作」,聯合新聞網,民國105年6月16日 
http://udn.com/news/story/9500/1763709-%E7%8E%8B%E6%AF%85%EF%BC%9A%E5%8D%97%
5. 「東協簽吉隆坡宣言 將成立共同體」,中央通訊社,民國104年11月22日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11220176-1.aspx
6. 「關於TPP和RCEP 你應該知道的13件事」,天下雜誌,民國104年10月6日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