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衝擊下的對外變局與資源配置座談會
 
對外關係協會(以下簡稱本會)於本(109)年8月6日(四)上午9時30至11時30分假大瀚環球商務中心舉辦「新冠疫情衝擊下的對外變局與資源配置」座談會,邀請知名學者、立法委員、現任與退休官員發表意見並提出建議。座談會由本會會長夏立言大使主持,與談者包含羅致政(立法委員)、陳以信(立法委員)、徐純芳(前國貿局副局長)、何思慎(輔仁大學教授)、包宗和(台灣大學教授)、呂慶龍(退休大使及本會理事)及杜聖觀(外交部大使回部辦事)。
 
當今新冠疫情的肆虐對於國際情勢發展產生巨大衝擊與影響,夏立言會長開場時以美國川普(Donald Trump)與中國大陸習近平近期針對疫情之各項回應為例,強調國際政治上的變動頗大,必須加以留意;而中華民國面臨此國際情勢發展,特別是兩強對峙下,應如何自處是值得討論的議題。另外,夏會長點出外交資源在分配與運用的一些議題,例如我國推動參與WHO、與索馬利蘭(Somalilan)建立互設代表處,以及在美國關島恢復設置辦事處等等。夏會長表示,不論是財力資源、人力資源、政府資源與民間資源,皆須以國家利益及發揮最大效益為前提;因政府資源有限,應考慮如何善用民間資源來拓展與強化我國的對外關係。
 
羅致政委員對於新冠疫情衝擊下的整體國際社會情勢提出觀察重點。羅委員提及複雜互賴(complex interdependence) 與韌性(resilience)的重要性。因疫情之影響,全球互賴程度將會被重新檢視,現今全球情勢已從過去著重在永續發展轉換成著重在國家韌性。如何平衡韌性與效益會是國家、戰略及經濟產業未來將要面臨的問題。羅委員同時建議應分別對於權力轉換、典範轉換、戰略轉變等面向進行思考。我國則可觀察美國與中國大陸關係是否會因疫情帶來權力轉換、自由貿易建制是否會受到挑戰,以及美國對中國大陸政策將如何轉變。
 
陳以信委員表示,對於新冠疫情的衝擊,我國當務之急應當是在政府領域、對外領域及全球合作領域等面向提出新的典範及新的策略模式。我國可在全球議題上,如環境保護、公共衛生及教育等領域,做出貢獻並找到更多的合作空間。另外,陳委員也就外館配置之議題,針對主要國家在美國的使領館總數做出統計,他認為就外館配置層面來看,我政府在美國的館數偏多,這樣的配置是否適當值得討論。
 
全國工總資深顧問、前國貿局副局長徐純芳針對新冠疫情對經貿之影響提出看法。徐資深顧問指出,區塊產業供應鏈將會是未來的趨勢,而國家安全概念也將會有所改變,即經濟安全、糧食安全、產業安全、供應鏈安全、資訊安全、消費安全等議題未來將可能會納入國防安全;另外,不接觸(touchless)之貿易模式已成為新常態,也會顛覆其傳統貿易模式。徐資深顧問表示,美國與中國大陸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已於今年2月15日落實,目前雙邊貿易戰係因美國大選因素而動盪,並且導向了政治層面,但未來雙邊貿易談判的戰場將會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兩強的貿易衝突也將會帶來全球經貿秩序的混亂。我國在這樣大環境下應建立風險供應鏈之機制,政府所需扮演之角色當是如何建構一個大環境,讓企業好好的去經營,並且強化數位經濟基礎建設之重要性。
 
何思慎教授針對新冠疫情衝擊所引發之東亞區域變化,特別是日本所採取之因應對策,以及台日關係走向等兩大面向做評論。何教授認為日本在對外關係上,與美國之關係雖仍維持在美日同盟,但同盟關係似乎不如過往;日本對外關係傾向安全導向,因此會尋求更多合作與對話來增加戰略上的自主性。另外,就我國與日本的關係,何教授提及,日本相當重視區域化,未來我國應在區域國家間,例如亞太地區或印太地區,思考如何不被拋之在後。日本不樂見美國與中國大陸衝突走向區域戰爭,因此會扮演調人的角色,而我國也應當了解日本之想法來增加彼此關係拉近台日距離。
 
包宗和教授將「美中台」三角比喻為賽局及火車對撞。當美國與中國大陸僵持,對雙方皆不利。但因國內選情因素,美國川普藉由形塑外界敵人使國內得以形成「同仇敵愾」的共識。包教授認為,此種強權對抗的情況在今年11月美國大選前應不會有所改變,但選後,基於國家利益考量,美方對中國大陸的態度可能將有所轉變,尋求與北京關係之改善。在此種情況下,我國應當考慮到現階段所謂的台美黃金時期是否會有變數。此外,包教授表示,美國衛生部長來台可能是為了落實《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至於《台北法案》(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TAIPEI) Act of 2019)的內容,則須以符合美國利益為前提,基於這種情況,《台北法案》能夠落實到什麼程度尚在未定之天。
 
曾任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派駐法國代表處的呂慶龍大使表示,我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的最大障礙為兩岸關係。呂大使提到,國內對於今年我參與世衛大會相當樂觀,國際社會有不少人也認為不該把台灣排除在外,但國際上卻沒有太多國家政府公開支持。呂大使並點出我國做好外交的三大要件:國家實力、民間部門,以及沈得住氣。他認為,國家實力包含了國防、外交、科技、醫療、經濟、研究發展及國際參與能力,而國際參與需要多點理性,政府部門與民間單位需要強化合作,多點專業考量,並且將資源用在刀口上。
 
前派駐愛爾蘭代表處的杜聖觀大使,則對外交部在疫情期間所做作之防疫工作說明。杜大使指出,我國將防疫經驗分享給與國外政府相對機構組織,於國際宣傳上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然而,與美國、歐盟的科技研發合作部分,仍在協議階段,待進一步推進。在資源運用方面,杜大使表示,每年外交預算為新台幣兩百六十多億元,外交部在資源配置上都是仔細運用、步步為營。至於在國際組織參與方面,特別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方面,杜大使強調,兩岸關係的發展是最大因素,特別是當前約莫十五個聯合國專門機構中,由中國大陸官員為主席或總幹事的佔了近四分之一,中共的態度對我有很大影響。杜大使認為,結合友好國家有制衡作用,雖近期仍無法參與國際組織,但是一個努力方向。
 
本次座談會有六十人參加,討論坦誠而深入,活動前後的交流情況亦極熱烈。夏會長表示將持續辦理相關活動,以落實本會促進國內各界對於涉外事務重視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