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臺灣海洋經濟的挑戰與機會

王冠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104年1月12日]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於2013年10月訪問東協國家時所提出的建設概念,所謂「海上絲綢之路」,其概念係指自秦漢時期以來,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與通道,而在實際的地理區域上,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所謂「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區域,佔據重要的樞紐位置。

提出「21世紀海上絲路」之時機點

  若論提出的時機,正是中國大陸面對其周邊海域爭端不斷之時,在東海與日本有釣魚台島嶼和海域的爭端,自2012年以來在南海更與菲律賓不斷出現齟齬,甚至近一年來深陷菲律賓提出要求仲裁南海爭端的泥沼。因此「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此一提案不僅可以尋求周邊海域情勢的穩定發展,更可以在中國大陸與東協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十周年的時點上,探求進一步深化中國大陸與東協之間的合作,建構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之戰略構想。
  因此,若由提出的時機點而論,是中國大陸在國際與區域權力結構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在積極面上創造合作、和平以及和諧的外部合作環境;若由區域內權力的分配與掌控觀點切入觀察,則此舉又可為中國大陸創造友善和協助鄰邦的形象,以及在相關的經濟事務甚或是政治事務取得實際的話語權。換句話說,這不僅保證了中國大陸的國際戰略安全,並能讓「海上絲綢之路」所涉沿線國家和中國大陸互惠互利以創共贏的局面。

「21世紀海上絲路」之內涵

  當考慮「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構想時,可以由中國大陸相關單位所陳述的內容得知,其所指合作夥伴並不僅限於東協會員國,而是以此概念為基礎,增進與周邊國家的實際交往,最終串起貫通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重要經濟板塊的市場鏈結,發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合作經濟帶,更大的企圖在於完成以亞歐非經濟貿易整合為發展的長期目標。
  然而在推動此一構想時,正因為東南亞在地理上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部分與必經路線,無疑地將會扮演重要的戰略角色。而就實務而言,自2010年中國大陸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全面推動以來,中國大陸已經成為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相對而言東協成為中國大陸第三大貿易夥伴,在此一貿易區內人口數量達到19億,是全球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此區域內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總值近6萬億美元,貿易總額達到4.5萬億美元,該自由貿易區豐沛的經貿力量表現,使其成為繼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之後,全球第三大的自由貿易區。
  中國大陸和東協各會員國在經濟結構的層級上,具有合作與競爭的多元關係,因此「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設計與構想,恰正符合雙邊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這也是習近平選擇在訪問東協國家時提出此一構想的重要原因。然而,相較於「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所欲展現的區域內或區域間的合作,另一值得吾人重視與留意的是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架構中所討論的藍色經濟(Blue Economy)內容及其可能的發展。
  APEC貿易部長會議於2014年8月在福建廈門召開,在一場專業部長級會議中,專就「構建亞太海洋合作新型夥伴關係」為題,進行了成員之間進行相關合作的討論。同時,該次貿易部長會議通過《APEC第四屆海洋部長會議廈門宣言》,呼籲亞太地區就藍色經濟展開合作,強烈支持促進成員之間互聯互通,為貨品服務、貿易和投資提供便利。當前對於藍色經濟的理解為:狹義上,藍色經濟可以被視為海洋經濟;但在廣義上,藍色經濟則可成為人類與海洋協調發展的狀態,其內涵包含了海洋產業發展、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面向。它在整合原有的漁業資源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保護的基礎上,新加入了海洋旅遊業、地震與海嘯預報等主題。一般認為,藍色經濟是中國大陸和沿海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二者之間具有相當部分的重疊性。因此相關國家間應當加強政策對話,構建海洋生態夥伴關係,強化海洋科技合作,共同推進海洋產業發展。
  中國大陸在2011年投入30億人民幣設立了「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以之用於建立海產品交易平臺、海水養殖技術研究推廣、防災減災等工作項目。之後又於2014年11月8日,習近平宣佈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推動發展亞洲區域經濟。在實際的推動上,建立完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合作交流國際化,以海洋經濟為突破口,共同建立海洋養殖合作基地,探索產業園區雙向投資,健全常態化的合作交流機制;構築雙方海上互聯互通網路,開拓港口、海運物流和臨港產業等領域合作,積極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係。目前中國大陸正與緬甸、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國推動港口和物流基地建設,透過協助建設港口,環繞港口周邊設立出口加工區,達到加強這些地區在經濟和金融上與中國大陸之間相互依賴的效果。

「21世紀海上絲路」對我國的挑戰

  如同前述,習近平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的目的,在於企圖將中國大陸與東協之間透過再一次的經濟整合,將關係提升到「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從而保持南海情勢的穩定。在此發展情勢下,「海上絲綢之路」對我國的挑戰為何?我國又應如何因應?
  「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點工作項目之一即在於港口設施的建設,我國在此一方面立即面臨的挑戰即是國內港口的效能強化,以及是否能夠在此一發展過程中,順勢發展我國港口建設與服務的更新。舉高雄港為例,2014年10月14日高雄港取得EcoPorts生態港認證,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個生態港,這是切合藍色經濟的發展方向。但若以全球貨櫃輸送量的排名而言,高雄港在2005年排名第6名,但在2010年排名落至第12名,甚至在2012年時再度衰退至第13名。這是一個嚴重的警訊,如何強化高雄港的轉運機能及效率,以及再創我國製造業榮光,乃成為是否能夠順勢搭上此波湧浪的重要關鍵。(責任編輯:曲元寧)
 
請按此下載PDF檔
 
編者補充閱讀資料
1.「銀彈攻勢奏效 海上絲路有譜」,中時電子報,民國103年11月23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23000712-260301
2. 「中國推「一帶一路」戰略籌建海上絲綢之路銀行」,BBC中文網,民國103年11月13日;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business/2014/11/141113_china_new_silkroad_bank
3.「大陸東協自貿區升級版談判啟動」,中央社,民國103年8月26日;
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408260343-1.aspx
4.「中國東協FTA 啟動升級版談判  陸提4點合作建議 東協香港FTA將展開談判」,旺報,民國103年8月27日;
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124358
5.「絲綢之路與海上絲路」,亞洲週刊,第38期(2014年9月);   
 http://www.yzzk.com/cfm/blogger3.cfm?id=1411013231825&author=%E6%B1%9F%E8%BF%85
6.「習近平「海上絲綢之路」向斯里蘭卡延伸」,紐約時報中文網,民國103年9月16日;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40916/c16xi/zh-hant/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